云海肴 x EICO SPACE|從品牌策略上思考的空間設計升級
Happy Everyday
“無體驗”就真的“不商業”?
但不可否認,人類是一種愛看熱鬧的動物。
在各種追求即興、熱鬧的商業場所里,五顏六色的彩帶時刻漂浮在顧客四周。大家游走在各種“沉浸式”的不知名體驗里、對著手機按下快門、再加一個朋友圈發布,頓時成為了自己舞臺上的最佳男女主角。
網紅式的商業空間能否真正的促進大眾消費,這確實可圈可點。但可以肯定的,若每天都活在主題公園里,這將會是一個非人道的生活環境。
作為一家已在國內擁有超過一百五十家門店的飲食集團,云海肴給出的新命題是:
“希望大家每周能去一次。”
當時不知天高地厚的我(因為我不知道給我這個命題的是云海肴的創始人和CEO...)狠狠地拋出一句:
我每天都可以去,還不會吃膩的,應該是茶餐廳...
這確實是真心話。還好當時云海肴趙總和海琴總沒有生氣。
還給了EICO一次這么寶貴的合作機會。
好險。
Albert 鄭健恒
EICO SPACE設計總監
云海肴
鄭州凱旋廣場門店
可是這也讓我開始自我懷疑,為什么“茶餐廳”會讓我吃不膩?難道只是單純因為我喜歡吃菠蘿包和燒鴨的緣故?
整個設計的思考,就從這個論點發散開了。
到底什么氛圍的餐廳是“吃不膩”的?
估計你沒吃過也見過他們的LOGO
當業主的理性需求有了,我們便能延展出更多的可能性,試圖得出一個更耐人尋味的答案。
“品牌層面”上考慮的
WHY
所以,WHY去云海肴?
在品牌層面上的考慮,我們給出的答案是:
把“主題餐廳”這個概念模糊化。
主題餐廳雖然好玩,但天天都有清兵宮女在服務,恐怕真的有點膩
換句話說,就是拒絕具有單一主題的空間氛圍,讓大家對云海肴的解讀更個人化,也令這空間變得更耐看。
前提是:
如何舍棄這已被大眾認識的品牌既有的空間氛圍,而同時能延續其品牌的調性?
在茶餐廳里隨手畫的初期手稿
? EICO SPACE
“體驗層面”上考慮的
HOW
然后的HOW,便從體驗層面上繼續考慮。
我們試圖引入“似曾相識”。
以云海肴的品牌知名度,設計上要實現的是“Fine-tune”微調;而不是“Brand-new”全新。
現場施工過程記錄的情況
老朋友換了個發型,挺好看的。整了個鼻子也不是什么大事。
但如果連性格也變了,那估計是受過什么打擊了。朋友圈恐怕也會大洗牌。
鄭州云海肴,相對低調的店面LOGO
反正這么多年積累下來的品牌效應,調性調整時我們也要小心翼翼。
但重點是:
若空間里換個LOGO就成為了任何一家餐廳,那這次的任務便失敗了。
最后才是:空間設計上考慮的
WHAT
最后的WHAT,才是建筑設計上的考慮。
空間里不需強調中式風格,云南特色也不需要過度張揚。
而空間里的主角,還是留給顧客們吧。
畢竟線下能秒殺線上的偉大工具,說白了就是“親歷其境”。
不痛不癢的餐廳,還不如點外賣了。
綜合各種思考,我們對自己也提出了一個命題:如何能在空間里呈現一種“云南菜遇上中原大地”的戲劇性的場景?
我們給出的答案:賓至如歸。
如置身劇院的就餐體驗
施工前期的現場,已經有點像劇場的氛圍
試著暢想這樣的情景:從云南的貴客到訪鄭州的少林寺,方丈悉心安排大家在大雄寶殿前掛滿扎染布及有云南特色的紙燈籠,準備在傍晚時分盛宴款待。
那當然了,少林寺里也許會有菌菇,但絕對不可能有汽鍋雞。
不過編故事嘛,不用太較真兒。
然而從這突發奇想的故事線為出發點,我們逐步實現了這“戲劇”的舞臺設計。
拉開低調的餐廳門面序幕,表演便開始了。
由傳統中國建筑的木屋檐結構抽象化的立面造型,從外立面延伸到餐廳內部。
經過制作云海肴的招牌“非遺”汽鍋雞的大理石明廚,顧客便正式進入這云海肴劇場了。視線也不期然在整個空間里游走一圈。
層層重疊的就餐空間,讓顧客每次都能在不同的區域體驗不一樣的環境。
被四周屋檐包裹著的中庭,掛著一圈云南傳統的扎染布,在鏡面天花的反射下隨著風向漂浮著。
若仔細觀察,便能發現小和尚們“開小差”了;扎染布僅用高高的少林棍架著,希望今晚不會被方丈大師發現…
屋子里的衣物也來不及收拾了,就先疊好放邊上去吧,還有些放不下了,先晾在欄桿上吧。
小和尚這次肯定要挨揍了。
一個能帶給顧客“戲劇性”就餐體驗的追求,成就了云海肴在鄭州第一家門店的空間體驗。
后記:
設計后的回訪,贈送員工餐
開業當天拍攝到的興奮舞獅
云海肴這鄭州第一家店開業的一個月后,我回到店里做了一次設計回訪。
當天我還吃到超好吃的員工餐。
右下角的是我的碗,吃到干干凈凈
大廚的飯量特別大,難怪當廚師的大都這么壯
當我吃完后,有一位在里面工作的小哥拿著紙筆過來問我:“您是我們店的設計師么?”
我還以為有人來要簽名。
原來他們已經把店里設計上的問題都列舉了出來,準備跟我吐槽。
最慘的一條,是其中一組吊燈的高度太低了,把一位客人的頭磕出血了,還在大眾點評投訴過他們。
就是這個燈,調整后離地有一米九,不會再磕到客人了
還有各種小事情,包括有一組桌椅空間有點擠、局部燈光還沒調到最合適角度等。
感覺像小時候老師在改我的作業一樣。不過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自己正視各種下次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當項目交付了,作為設計師的我們覺得工作終于完成了,其實在此刻,這空間才剛開始接受使用者的嚴厲拷問。
當時完成丁香診所后的回訪,看丁香園的姑娘們對我一臉嫌棄
? EICO SPACE
參與一個建筑項目的人員從業主、監理、概念設計師、技術設計師、施工負責人、水電木工廚房燈光聲學軟裝家具設備等等等等的各專業人員,范疇實在太多太多了。
所以空間項目可盡善盡美,但完全沒有任何問題是不現實的。過程中可以把握機會進行優化,但總難免有不可控的情況。
所以設計回訪非常有必要,也是一個絕好的學習機會。
同時也要時刻提醒自己:
建筑師必須要對建筑這專業有一種敬畏的態度。
廣東人有句諺語:“做錯要認,打要企直”
意思是:別怕做錯。哪怕錯了要罰,也要認。
別錯第二次就可以了。
----------------------------------------
轉載請寫明出處
?EICO SPACE版權所有
#延伸閱讀#
1.27㎡,如何打造一家沒人見過的雜貨店?
2.313個抽屜的街角雜貨店,藏了哪些秘密?
3.FISHEYE | 去“精品化”的精品咖啡
4.丁香診所|打造變“醫療”為“服務”的好診所
5.一加上海體驗店
6.一埕“醉生夢死”引發的投標項目
7.這面檔的設計,辣到你飛起
8.又要搬家了
9.醫療空間設計,解鎖酷女孩宣言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