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老字號探訪 | 獨“素”一幟,綠柳居傳承百年技藝
點擊上方藍色字關注我們
傍晚時分,綠柳居一樓綠食尚超市出現不少老年人的身影,他們挑選青團,咨詢糕點,但更多是奔著包子而來。一位拎著買菜小拖車的市民邊裝包子邊笑說:“這家店的包子很出名,我每天早晨吃一個菜包、一個豆沙包,剛好就飽了。
作為南京一家以清真菜品和素菜聞名的“中華老字號”,綠柳居早已深入南京人的味蕾,融入他們一代又一代的生活。
百年沉淀,承載城市舌尖記憶上世紀初,一個僅有三五張桌椅的素食小店在桃葉渡開張,素菜色澤碧綠,而秦淮河畔“垂柳依依,滿目蔥蘢”,菜葉與柳葉相映,經營者藉柳樹生命力強,把菜館定名為“綠柳居”,并將招牌和門面都裝飾成綠色。
關閉觀看更多更多正在加載正在加載退出全屏切換到豎屏全屏退出全屏江南時報已關注分享點贊在看已同步到看一看寫下你的評論分享視頻,時長00:220/0
00:00/00:22 切換到橫屏模式 繼續播放進度條,百分之0播放00:00/00:2200:22全屏 倍速播放中 0.5倍 0.75倍 1.0倍 1.5倍 2.0倍 超清 流暢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 video 標簽繼續觀看
南京老字號探訪 | 獨“素”一幟,綠柳居傳承百年技藝
觀看更多原創,南京老字號探訪 | 獨“素”一幟,綠柳居傳承百年技藝江南時報已關注分享點贊在看已同步到看一看寫下你的評論 視頻詳情生于清同治年間的南京人陳炳鈺,清光緒年間曾在清宮“素局”專職從事宮廷素食烹制。他返鄉后進入綠柳居從事素食烹制,將高雅宮廷素食烹制技藝和珍貴菜譜帶到綠柳居,為綠柳居素食烹制技藝的形成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陳炳鈺也被尊為綠柳居素食烹飪技藝的第一傳承人。
綠柳居掛牌以來,許多名人曾慕名前來。民國年間,崇尚素食的孫中山及注重美容的宋氏姐妹都是綠柳居???。
解放前夕,由于時局混亂、經濟蕭條,綠柳居生意清淡。1963年,在江蘇省委、南京市委關心下,綠柳居在太平南路248號逐漸恢復了昔日繁榮,年近八旬的名廚陳炳鈺帶領高徒魏彩龍、陳德銀掌勺,他們在繼承原有的傳統上,推陳出新,創制出許多新品種。
如今,從南京地鐵三號線常府街站4號口出站,迎面便能看到綠柳居六層建筑,郁綠且充滿年代氣息。古南都集團餐飲總公司總經理助理金燦告訴記者,當年市政府修建地鐵三號線時,為保護綠柳居老字號品牌與非遺技藝,特意將4號口位置南移了二三十米。曾見證太平南路民國繁華景象的綠柳居,也將一直在此續寫南京人的舌尖記憶。
素菜葷做,別有一番趣味在其中“不時不食”和“以假亂真”是綠柳居歷久彌新的兩大元素。
走進綠柳居,一樓有超市和零售窗口,二樓是小吃,三樓是零點餐廳,四樓、五樓是特色包間,六樓是豪華包間。豐富的經營業態滿足了人們的不同需求。向上,具有針對高消費群體的高檔特色餐飲,向下,具有面對大眾消費者的大眾化菜品。
近年來,錯位經營延伸了綠柳居的品牌與效益,但綠柳居始終沒有脫離其文化底蘊和傳統工藝。金燦說,南京人對野菜有著根深蒂固的熱愛,且講究“不時不食”,南京素食豐富,比如有包含薺菜頭、枸杞頭、馬蘭頭等在內的“七頭一腦”,含藕、菱、慈姑、芡實等的“水八仙”。綠柳居會結合當地素食原料,應時應季,烹飪出一些相應菜品。綠柳居門店負責人宋宜維告訴記者,時令菜品在采購成本上較高,很多菜品剛上市時和之后完全是兩個價格。
綠柳居烹制技藝最大特點是“象形”。宮廷酥脆鱔、雙味酥刀魚、西蘭扒素鮑、八寶玲瓏鴨……這一道道看上去極像葷菜的美味,實際都是用素菜精雕細琢而成。鱔絲的背后是香菇,酥刀魚的背后是豆腐皮包山藥泥,鮑魚的背后是白靈菇。廚師長潘榮介紹,素菜葷做費時間且講究心細嚴謹,例如做一道素鮑,廚師們首先要挑選大小合適、有彈性、新鮮的白靈菇,手工雕刻成鮑魚形狀,再油炸定型、放高湯里熬制,最后調汁出盤。
素菜葷做的逼真造型給不少顧客增添了食趣。宋宜維說:“我們經常招待客人全素宴,菜品端上來,客人忙著示意‘不要說不要說,讓我們猜’,猜謎活躍了人們的吃飯氣氛。”
傳統味道,一絲一毫都不能差2021年,綠柳居素食烹制技藝上榜國家級非遺。綠柳居店內57歲的包永祥正是這一非遺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在他的右手食指根部,厚厚的老繭格外突兀,他說,這是常年握刀磨出來的。
“有什么樣的葷菜就有什么樣的素菜。”包永祥1987年起師從張志軍學習綠柳居素菜制作技藝,回顧多年學藝經歷,師傅的經典語錄在他這里爛熟于心。
包永祥告訴記者,起初學酥刀魚時,他用豆皮包山藥總是包不好,師傅一遍遍講:你先觀察真正的酥刀魚長什么樣,再慢慢揣摩改進?!皫煾堤貏e嚴格,我們每次做出來,他都要親自查看并品嘗,外觀有絲毫差別都不行,糖醋汁的比例有一點不對,師傅都能察覺?!?/span>
幾十年過去,包永祥覺得,雖然當時學起來很難,但師傅的嚴要求是對的。他說,經典菜式,只有按照傳統標準一絲不茍學下來,才是真正的傳承。
傳承之外,創新也從未停步。據介紹,綠柳居的廚師們每月都要研發一道創新菜,選材、裝飾、調味等需要廚師們投入腦力與思考。包永祥說,越來越多的年輕消費者走進綠柳居,將保持傳統的同時,根據年輕人的喜好不斷推出新口味。
江南時報記者 張雅倩
END編輯:張睿恬
校對:洪波 于慧林
審核:管云林
微信公眾號 | 江南時報江南時報網 | jntimes.cn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