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坡子街/火宮殿
火宮殿,又稱“乾元宮”,“火官殿”,是一座祭祀火神的廟宇,原為“火神廟”,始建于明萬歷五年(公元1577年)。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重建、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重修。1938年長沙“文夕大火”中,火神廟被焚毀,惟乾元宮牌樓幸存(即今火宮殿牌樓)。1941年火宮殿再建時,當地商販出資在廟前空地上建棚屋商鋪48間,形成了長沙小吃市場,此后逐漸發展成為集祭祀、看戲、聽書、觀藝、小吃為一體的廟會。是長沙乃至全湖南的一個集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飲食文化于一體的具有代表性的大眾場所,其規模和影響可與老北京的天橋、上海的城隍廟、南京的夫子廟相媲美,成為長沙市的一張名片。
上世紀的1960年,火官殿地區拆除了棚屋商鋪,興建樓房。此后40年風風雨雨,寺廟興廢一言難盡。直到2001年,火神廟在原址重建,并于2002年竣工。周邊茶園、戲臺、書場、藝苑俱增舊制,樓臺亭閣景物全新,為發展長沙飲食文化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本文照片攝于2016年1月1日。
下圖、火宮殿南門石雕牌樓和麒麟,匾額:火宮殿 譚秉炎
中柱對聯:誰攜太白來耶金穀宴芳園春夜羽觴宜醉月 胡靜怡撰
休問季鷹歸未火宮羅美食秋風鱸膾不思鄉 譚秉炎書
邊柱對聯:千年魯殿尚巋然起鳳騰蛟火享湖湘盛譽 羅傳學撰
五味鄒廚誠旨炙飲和食德宮揚阛阓新風 譚秉炎書
下圖、火宮殿山門,修飾一新的彩塑很是精美,與嶺南常見的瓷塑、泥塑風格相似。
左側拱門門額:南通北達 右側拱門門額:東成西就
下圖、山門前左側壁中的碑文《火宮殿志》,2002年2月立,長沙 史鵬撰。碑文詳見本文“附件一”。
下圖、左側拱門旁的“火宮殿牌樓”簡介和“火宮殿牌樓-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碑
下圖、《乾元宮舊址》簡介
下圖、《火宮殿重修記》,2002年2月立,長沙伏家芬撰
下圖、穿過火宮殿牌樓,左側是一尊金色的毛主席全身塑像。是為了紀念毛主席視察火宮殿五十周年,于2008年4月12日立的。基座中是毛主席的題字:“火宮殿的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毛澤東 一九五八年四月書
下圖、“火神廟”全貌,復建的火宮殿,只有一進院落,主殿“火神廟”坐北朝南,為二層歇山式大殿。
下圖、這是在“火宮殿”前的庭院中向西拍攝的“小吃王國”美食城
下圖、“小吃王國”內人氣極高,坐滿了來此饕餮的食客。
下圖、這是收銀臺上懸掛的食譜,我們沒有時間等座位,只好一走了之。
下圖、這是庭院南側的“火宮殿金磚照壁”
下圖、《火宮殿金磚照壁說明》
下圖、庭院的東側,是一座戲臺。匾額:一曲薰風
戲臺內的匾額:德威烜赫是咸豐三年(1853年)清文宗愛新覺羅·奕寧御題,
對聯:象以虛成具幾多世態人情好向虛中求實 何紹基聯語
味扵苦出看千古忠臣孝子都從苦裡回甘 譚秉炎書
下圖、位于庭院西北角“財神廟”前的小亭與旁邊的假山自成一景,是火宮殿唯一一處清凈之地,
下圖、主殿:火神廟
前廊楹柱藏頭對聯:火司調鼎鼐 劉奇撰聯
宮殿薦馨香 王孟林書
下圖、這是殿內供奉的火神坐像
下圖、火神殿的右側,是一座坐東朝東西的“財神殿”。
對聯:洞庭天下水 火宮八方財 劉國初撰
下圖、財神殿中供奉的是一尊騎虎的武財神-趙公明元帥坐像
下圖、這是火神殿東側的“觀音殿”,來此進香的游客比財神殿多些,看來長沙人并不太在意多財,更愿意的是祈求平安。
下圖、殿內的觀音坐像,她的左右并沒有善財童子和小龍女陪侍,卻在前面供奉了三世佛塑像。
下圖、在觀音殿前拍攝的火宮殿庭院,此時游人比剛才更多了。
下圖、在通往火宮殿后門(東門)的夾道右側,是介紹火宮殿的圖片展覽。這是左起第一版《歷史尋蹤、百年興盛》
下圖、第二版
下圖、第三版:領袖欽譜 總理希望
第四版介紹的是火宮殿烹飪技術總顧問王墨泉獲金廚獎證書和拿手菜肴照片
下圖、過了夾道,就是火宮殿的后院,主建筑為“湘菜首府”餐廳
下圖、火宮殿后門(東門)外景
下圖、從后門東行不遠的十字路口處,有一經營臭豆腐的八邊形攤位,圍觀的人很多,并且拍攝二位師傅烹炸臭豆腐的照片。
下圖、這里的臭豆腐的價格較貴,10元一碗(6塊),而其他地方的一般是5-6元(6塊),但仍然有人購買。我們也買了一碗品嘗,不過這家店的豆腐聞起來并不臭,而且不好吃,我看到有的食客只吃了一塊,就把剩下的扔在垃圾桶里了。
下圖、三王街街景
下圖、坡子街的“九芝堂”藥店
下圖、坡子街西口牌坊
下圖、坡子街口的星月樓和少女雕像
下圖、坡子街口南側的《熊湘閣故址》碑。碑文見詳見“附錄二”。
附件一:
火宮殿志
想我初民,始于蒙昧。穴居野處,飲血茹毛。見火焰而感神奇,肇能源之發現;由御寒而嘗熟食,衍烹飪之雛形。人類文明,于焉起步。日新科技,莫不賴之。火之為用,固大哉!湖湘地處南方,素崇火德;人耽東道,慣酌金樽。五味羔豚,庖廚烹制;八珍膾炙,鼎鼐調和。飲食文明,長留典籍;湖湘風味,遠播寰瀛。而長沙火宮殿之風味小吃,尤著盛名焉!蓋斯地自有清一代,即有祝融君“火神”之廟祀,道光時之重修。形成一宮“火宮殿”,兩廟“火神廟、財神廟”、雙閣“彌陀閣、菩慈閣”,三通“南通坡子街、西通三王街、東通司門口”,占地六千余平方米之大格局。殿供菩薩、廡立金剛。廟貌峨峨、神威赫赫。謝神祈福,祭典頻仍;訪勝觀光,行人輻輳。于是,提籃售小吃者,隨之云集。旋由籃而擔,由擔而攤。由流動漸趨固定。于是,“南通”、“北達”、“西就”、“東成”,四線木棚,形成集市。斯時廟產頗豐,河西有田莊十余處,市內有鋪面十余家。并辦有小學校,先后由“老八董”、“新八董”等殷實商家主其事。收入按六、三、一之比例,分作小學、救火會、祭祀之開支。制度井然,規模大備。而殿內飲食業之經營,因同業之競爭激烈,促食品之精益求精。于是,炸、炒、蒸、燒,各施絕技;烤、煎、煮、燉,竟顯奇能。因之油炸豆腐、姊妹團子、紅燒豬腳、龍脂豬血等等美食紛呈,佳肴迭出。人皆以來此一快朵頤為幸。名乃大噪矣!解放后,合作經營,人操舊業;投資擴建,店展新容。而人民生活,領導關心,毛澤東主席、彭德懷元帥等均先后躬蒞坊間,親嘗美食。由是中外嘉賓,爭來品味;報章載體、竟作宣傳。而此間之風味小吃,愈馳名遐邇,歷久彌馨矣!今值改革開放之際,政通人和之時,百業繁榮、物資充沛。飲食文化、日有提高。雖一再設立分店,猶未能滿足需求。承蒙市政府支持、公司籌資擴建。老店新姿,欣呈異彩,古坊夕照,再展奇觀,于是火宮殿之老師遂進入其新時期矣!
長沙火宮殿有限公司
2002年2月立 長沙史鵬撰
附件二:
熊湘閣故址 按原文照錄
長沙市人民政府立
二00六年十一月
熊湘閣,原名露仙觀,位于今路邊井,建于宋代。宋末,取楚國始祖
之名改為熊湘閣。德祐元年,即一二七五年,元軍壓境,潭州知州兼荊
明南路安撫使李芾率軍民抵抗,堅守三月,直至矢盡糧絕,除
夕城陷,李芾在此堆薪舉火,全家十九口從容自盡。明成化五
年,即一四六九年,長沙知府錢澍在此建李忠烈祠,戶部尚書、著名
詩人李東陽為之作記,并作《長沙竹枝詞》云:“馬殿宮前江水流,定王
臺下暮云收。有井猶名賈太傅,無人不祭李潭州”。
本文完
請看相關日志:《長沙:“太平老街”》
原題:(原創)長沙:火宮殿
2018.12.22 閱讀(216)| 評論(19)
冷鏈服務業務聯系電話:19138199759
標簽:
食品安全網 :https://www.food12331.com
上一篇:聽見長沙|火宮殿早茶江湖